[网友原创] 请维护家长的威信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2日 10:05)
今天,在那些有上中小学孩子的家庭里,一半以上的父母都感到与自己心爱的孩子无法对话,自己那剖腹掏心的话语换回的常常是冷冰冰的只言片语,更有甚者则是白眼或顶撞。
这些孩子谈论起自己的父母时,反感之情溢于言表;父母谈论起自己的孩子时,忧愁之意充满眉宇。这已经不是什么个别现象了,而是今天社会较普遍的情况。使人觉得似乎中国人突然下子不会做父母了——失败的家长竟如此之多!不是么?各地出现的孩子与父母对抗、仇恨父母,甚至对父母采用极端的、天地不容的手段的做法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罕见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当今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统一地不服父母的管教呢?难道真的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吗?若说是这样,那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许多次的社会转型,为什么以往并没有出现过转型带来两代人间如此大的隔阂呢?难道是今天的父母真的错了吗?
当然,今天社会对文化程度的重视,对文凭的重视确实促使了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倍加关注,在学习成绩上对孩子的要求高了不少。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得上形势的需要,有个好前途,不致被社会淘汰。这是天下父母最基本最朴实的希望,是无可非议的,可以说父母的这种做法也是对孩子、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而且,只要认真地观察和调查一下就可以发现,整体而言绝大多数父母的这种关注和要求都是比较理性的,是一个孩子应该承受也是可以承受的。只有极少数的父母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甚至是极端的做法。然而这并不足以构成今天这样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反对甚至仇恨父母的普遍状况。
其实,中国过去的父母由于受传统的专制思想影响,在管教孩子时比今天的父母更严厉甚至到了武断的地步,打骂孩子是常事,但那时出现孩子憎恨父母的情况远比现在少得多。记得崔永元在主持一期有关青少年教育的节目时,随口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小时候对父母是怕,但是不恨。”这是一句实话,是当时绝大多数孩子对待父母的心理写照,这说明以往的孩子对父母抱有一种敬畏感。
那么,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对父母有一种敬畏感呢?这是当时的社会氛围造成的。那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父母是最亲的人,是自己最值得信赖的人,是最爱自己的人。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美好的,是可亲的,真可谓是“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这就使得父母的在他们面前是有威信的。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受到父母责斥或惩罚时,只要父母做得不过分,不但没有人指责而且还得到舆论的支持,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没有市场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种约束力,从而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再肆无忌惮。特别是当日后的事实证明父母当时的严惩是正确的时,他们就会更信任父母甚至感谢父母,他们始终坚信一点:父母是为我好。
可不要小看这句话!孩子的心里有了这句话垫底,在父母教育他时即使有方法不当之处,他也不会走到父母的对立面,至于父母当时给他带来的不愉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消失,他对父母永远都抱有敬爱之心,绝不会生出憎恶之感的。不是吗?就连那个徐力,当他从姨妈的一番话中感悟到天下的父母那样严格要求子女都是为了子女好时,他后悔了。倘若这个感悟产生在事发之前,他对母亲的责备还会厌恶吗?他对母亲还下得了毒手吗?
但是今天,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心里都没了这句话。今天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不满意,而这种不满意又是那么的一致,即并不是因为父母在生活上虐待了他们、在人格上侮辱了他们,而几乎是清一色地认为:父母没有做到与他们平等相待、不像朋友、太严了、整天“只唠叨”他们的学习、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从电视上可以看到孩子们数落起自己父母的这些方面来毫无顾忌、心安理得、振振有词。有些孩子理直气壮地把这些看做是自己能对父母横面怒目的理由、离家出走的理由,甚至还有些孩子将此看做是自己夺父母之命的理由!
为什么这些孩子对父母失去了敬畏感?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与父母格格不入?这同样是今天的社会氛围造成的,孩子们指责家长的那些话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
这几年打开电视,在那些涉及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节目中,人们看到嘉宾们在那里大谈的常常是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父母要象朋友一样与孩子平等对话。很少有人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父母把他们培养成人是多么的艰辛和不容易,父母是多么爱他们,总是希望他们好;也很少有人明确地要求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要孝敬父母,好像这些话已经过时了似的。甚至简单地把孩子不听话、对抗、离家出走以及那些极端行为都归结为家长管得太紧所致。当着孩子的面例举家长在教管孩子时普遍表现出来的言和行,并予以否定,反正不是方式不对就是态度不好。相反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有些甚至明显是错误的行为,却不作严正的表态和严肃的批评,总是一味的大度和宽容:“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孩子的天性”、“这是正常的”,似乎孩子总是对的、合理的。这使得孩子在这里不但没有受到心灵的震慑反而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父母错了。
要知道,电视机前坐着多少孩子啊!
常常是一档节目播下来,家长的形象就矮了一截;一档节目播下来,孩子的胆子就大了一分,对家长的不满又添了一层。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嘉宾们描绘的那种成长环境,但几乎绝大多数孩子都发现自己没有这样的环境,而且越是不太听话的孩子就越没有这样的环境。要知道,家长毕竟是人,不可能成为那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如来佛。当孩子听话、自觉时,他们自然而然地是会像一个朋友那样对待孩子的。但是,当面对的是一个老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是难免不发火的;特别是作为孩子,他们正确的事非观还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来,因此他们有时的要求和行为常常是不合理的,这必然会受到家长的拒绝和指责,对此,懂事的孩子能就此罢休,不懂事的孩子就坚持胡闹,家长就更气更急,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其实,电视上讲得那种成长环境太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能有几何?即使是嘉宾本人,也不见得是在他们所描述的那种环境中长大的;即使是嘉宾本人,在家中为人父为人母时也不见得能做到与自己的孩子总是象朋友般平等相待的!但是,许多不懂事的孩子却不管这些,他们将这些话当作金科玉律,用它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父母,结果是没几个家长能达标的,孩子们的不满油然而生,父母的威信也随之削减,说话越来越不响。
因此这几年来孩子关注的,不是家长教育自己的目的和良苦用心,而是家长教育自己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至于“父母是为自己好”这句话在许多孩子的心中都不存在。只要受到了父母的批评和训斥,他们就会觉得受了委屈、就不舒服,就觉得是父母管束他们,不给他们自由。在这些孩子眼里,父母不称职、不会教育、不像朋友。
孩子一旦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家长的教育必然会产生逆反情绪,也容易失去理智。所以,有些人几乎不知道父母到底是他们的什么人,对他们有什么重要意义;根本没看到父母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的一切学习和生活条件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好像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与父母无关;他们对父母既不敬更不畏,更有甚者是把父母气得越厉害他们越有成就感。
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已无威信可言!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他的威信比他的才能更重要。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孝庄皇太后身上得到启示。
孝庄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但是对她的教育才能后人该如何评价?是高还是低?若说高,她在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面前却是一个失败者——楞是眼睁睁地看着儿子皇帝不做遁空门;若说低,她在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面前又是一个成功者——正是她亲手将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培养成了千古大帝。
为什么同一个孝庄却教育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子、孙?是她重孙子轻儿子吗?当然不是。尽管这里面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孝庄在康熙与同治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在康熙的眼中,这位老祖母是伟大的、英明的、威严的,他对祖母充满了敬重,因此孝庄的话在他这里是一言九鼎;但由于种种原因,孝庄在儿子眼中并不高大,顺治对这位母亲并不是很敬重,所以孝庄的话在他这里常常显得苍白无力。
这个历史事实多少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教育者的形象和威信是多么重要!
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承担者父母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就必须有威信。父母威信丧失的后果是家庭教育的瘫痪。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阵地,这块阵地若取消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当前出现的相当多的孩子不服父母管教的触目惊心的事实,其实就表明了这些家庭的教育几乎是瘫痪了。这是不能等闲视之的问题,也是令我们深思的问题!
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为修复、维护、巩固家庭教育这个阵地出力,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而树立、维护父母的威信,使孩子对父母有敬畏感是首要的一条,这一条做不到,无以言家庭教育!
请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媒体在向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宣传父母对他们的恩德,在教导他们爱国家、爱人民的同时还应教导他们孝敬父母。其实,一个对父母潮涌般的爱都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珍视其他人的滴水之恩的,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真的爱国又爱民的!
请不要再太多地指责家长的教育方式,特别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评头论足,要尊重家长、维护家长的威信。只要家长采取的既不是过分溺爱的方式也不是简单粗暴的方式,其余的方式都无可非议。五千多年来,我们的民族中栋梁之材数不胜数,精英之士层出不穷,今天,追踪他们成长的足迹,可以发现他们并不是由一种方式培育出来的。世界尚且可以多极化,家庭教育为什么不能各式各样?只要家长能尽心尽力就行了。更何况所谓提倡给孩子以宽松、自由的空间的说法,恐怕这主要是指在引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采取的方式,大人在这方面不要给他们太多的条条框框,以让他们的思想能在没有什么成见和束缚的条件下自由地驰骋、观察事物考虑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在行为方面是不适宜一味地强调自由的,人是社会性生物,其行为总要受到群体的制约,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尽情的自由,因此在这方面过分地强调自由其实就成了空谈。要想成人就得修身养性,要想成材就得寒窗苦读,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这一点。
我们的社会应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赞美孝敬、尊重父母的行为,旗帜鲜明地批评一切不尊敬父母和师长的行为、批评一切不知耻不知礼的行为,特别要谴责那些伤害自己父母的行为。以让所有的孩子从这些赞美、批评和谴责中得到启发和警示。
总之,希望我们的孩子在中华美德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成为有道德、有头脑、有抱负、有责任心的一代新人。 (笑牧)
责编:英子 来源:CCTV.com
|